2025年4月2日晚,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王克桢楼1113成功举办了“教育心理学”项目实践活动第十期专家讲座——“教育变革——心理学何为?”,主讲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申继亮教授。申教授长期在教育部工作,曾任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教材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领导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制、义务教育统编教材编审等工作,主持制定了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文件,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指南和纲要。申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围绕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话题,分享了前沿理论、实践案例与研究心得,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心理学的应对,并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了教育变革背景下心理学的使命。
围绕教育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申教授提出,近年来“双减”政策等改革举措虽然旨在缓解学生负担、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家长期望与制度导向错位、学校教学支持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些挑战的存在,凸显了改革不仅是行政层面的安排,更需要深层的理论基础与人本视角的支撑。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工具,有助于教育者在设计课程、调整评价、优化教学策略等方面做出更加契合实际的决策。正如申教授所言:“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会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教育的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激发学生主动理解、整合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助力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与未来规划。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申教授提到,当前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持续提升,多项政策文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方向。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心理支持体系的建设仍面临一定挑战。例如,专业资源的供给不足、相关机制的具体落实缺乏连贯性,以及学校内部对心理支持工作的系统整合不充分,这些均可能影响干预效果的达成。在这一背景下,心理测量工具可以作为潜在助力,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识别学生心理风险、制定分层干预策略,并为教材调整、教学节奏设定等提供参考,有助于教育内容更贴合学生发展状态,提升整体教育系统的响应能力和科学性。
教育公平与人才选拔关系的相关问题也引发了现场学生的深入思考。有同学提出:“在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会不会影响对其他学生的公平性?”对此,申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并非平均分配资源或结果趋同,而是应尊重个体差异,保障每一位学生在自身潜力范围内获得发展机会。心理学在其中提供的测评技术和发展性视角,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加精准地识别个体需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与“合理分层”的有机结合。公平与效率并非对立,而是在科学支持与制度保障下可以协同推进的双重目标。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引发了同学们从学科交叉与现实应用的角度重新理解心理学的价值与教育改革的方向。现场交流热烈,同学们互动积极,展现了对教育议题的浓厚兴趣与专业思考。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加深了对教育心理学应用价值的理解。
文字|韩海宁
摄影|彭飞 韩海宁
2025-04-16